研韵织春 育见新章
春意正浓,教研花开。2025年4月,齐齐哈尔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们齐聚一堂,以三场深度交融的学术讲座,开启了一场指向教育本质的研修之旅。从教学述评到循证实践,从“教—学—评”一体化到逆向设计,思想的火花在此碰撞,教育的智慧在此生长。
第一场:理论与实践的协奏曲
主讲人:蔡文静、牛宪峰
蔡文静老师以《教学述评内涵与路径》为题,从“选择性、差异性、系统性”三个维度剖析教学述评的本质。她提出,教学述评不仅是课堂的“显微镜”,更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导航仪”,唯有在“学情诊断”与“目标校准”中实现动态平衡,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学生主体。
牛宪峰老师以《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题,紧扣新课标理念,通过“酵母菌呼吸实验”“向量数量积”等鲜活案例,阐释“目标先行、逆向设计”的核心逻辑。“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习的设计师。”牛老师强调,唯有将评价贯穿教学全程,才能实现“教”有方向、“学”有深度、“评”有温度。


第二场:语文与地理的双生花
主讲人:王铭金、孙莹
王铭金老师以《文学短评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索》为题,以“古韵新声”文学社为情境,带领学生从“读后感”跃入“短评”的深水区。通过“评价标准共建”“选题结构互评”,学生不仅学会用理性解剖文本,更在批判性思维中触摸文学的灵魂。“语文课堂应是思维的火炉,而非知识的仓库。”王老师的分享,让在场教师感受到语言与逻辑共振的力量。
孙莹老师以地理学科为锚点,以《循证教学案例实践》为题,从“传统工业转型困境”到“长江黄金水道开发”,她引导学生化身“证据猎人”,在数据、图表与实地考察中寻找答案。“科学素养不是记忆公式,而是用证据说话。”孙老师的小组合作循证模式,为跨学科教学点亮一盏明灯。

第三场:未来与传统的对话场
主讲人:苗苗、吴葛
苗苗老师分享华东师大研修成果《UBD逆向设计与大单元教学》。她以“篮球持球突破”“球类运动”为例,诠释如何用“大概念”统摄碎片化知识,编织完整的学习故事。“教师站位要高,学生脚步要实。”她提出,逆向设计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唤醒学生深层理解的钥匙。
吴葛老师以《好研究而求甚解》为题,借“比塞尔人寻路”的寓言,呼吁教师以教研为“北斗星”,在“学、思、践、悟”中突破职业瓶颈。“教育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创造明日的可能。”她结合“动态生成目标”“跨学科差异化”等策略,为教师专业成长绘制行动地图。


科技赋能 创新启航
本次活动中,教科研室李雨佳老师引入AI技术,特别打造虚拟主持人惊艳亮相。这位融合语音合成与形象建模技术的“数字主持人”,不仅以流畅的语言开场,更通过实时数据分析生成个性化形象,充满了未来感的交互设计引发阵阵掌声。这场“真人+AI”的双线主持,既是技术赋能的创新尝试,更是学校教育科研走向智能化、精准化的生动注脚。

总结:教育的诗性与远方
活动全部结束后,校党支部书记何瑛琦进行了全面总结,他回顾了整个研修活动的精彩瞬间,高度肯定了六位老师在我校教育教学探索之路上的执着追求与积极贡献。
他指出,此次校本研修活动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成长的优质平台,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勉励全体教师将所学所思付诸实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专业的素养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高中生而不懈努力。

三场讲座,六位师者,以理论为舟、以实践为桨,在教育的星河中破浪前行。从教学评一体化到循证实践,从文学思维到科学素养,齐齐哈尔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们用智慧与热忱,诠释了“教研为北斗,成长向未来”的初心。教育之路漫漫,愿每一位师者都能研韵织春,育见新章。
编辑:李雨佳
审核:吴葛